2016年,随着课程改革迈向以素养为导向的深水区,小学数学教师普遍陷入“不会评、不敢评、评不好”素养的困境。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研员宋煜阳带领团队骨干邬盼盼、程小凤、汪杰、章威维、方巧娟等老师,毅然启动了一项旨在破解素养评价难题的实践探索——小学数学素养表现性评价研究。十年深耕,这场始于课堂的变革,不仅破解了素养评价的难题,更深刻改变了教与学的生态。
“以前感觉‘数感’‘推理能力’太抽象了,备课、上课、评价都像在‘摸着石头过河’。”奉化区一位资深教师坦言。宋煜阳带领的研究团队正是从教师们的困惑出发,扎根学科本质,构建了“数学知识+问题解决+数学思维”的测评维度,研制了“内容素养+进阶层级+行为叙写”的单元素养目标,将模糊的素养目标转化为清晰可见的行为指标。
“这个框架就像给我们配了‘显微镜’。”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宁波实验学校青年教师董灵说,“比如针对厘米学习中的‘量感’,现在我知道要关注学生能不能形成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如学生能不能用肢体比划出1厘米,能不能用厘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不能借助1厘米的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课堂提问和作业设计一下子就有方向了。”
该团队开发的百余套覆盖全领域的评价样例,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评价工具和操作方法。参与实践的章威维老师深有感触,“有了这些样例,现在我们评价学生,知道该‘看’什么,怎么‘评’才算到位。”
评价改革的效应也传递到了学生端。奉化龙津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李煜橙分享了他的感受:“老师现在布置的题目更有意思了,不是光算答案,还要我们画图、讲道理、想办法。”
变革的核心,是让评价回归真实的学习过程。“以前测试主要看结果对不对,现在更看重我们是怎么想的。”一位学生道出了关键。研究团队设计的大量真实性任务,如“测量校训石的‘体重’”“估一估箱子能装多少桃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展现思维与合作。
这直接撬动了课堂转型。“评价工具倒逼我们改变教学。”团队成员程小凤老师举例,“比如教‘面积’,以前可能直接给公式。现在我们会设计‘比较不规则图形大小’的任务,观察学生是用数格子、拼剪还是转化的方法,这才能真正培养‘量感’和空间观念。”由此衍生了50个单元整体教学样例和30节省部级精品课。
该团队开发的覆盖一至六年级的12册《素养进阶作业》,被师生们誉为“看得见的成长地图”。它不仅是一套练习册,更成为指向学生关键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目前,该成果已惠及超过5万名学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资源共享与模式推广,该成果辐射至浙江省内的开化、常山等山区县,有效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扎实的课堂实践覆盖宁波、杭州、衢州、舟山等地80所学校,成为该项成果持续生长的活力之源。其广泛影响力体现在成果的多重转化:荣获2025年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省市级教科、教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多个评价样例被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引用,纳入全国教师培训资源。
这项源于一线教师最朴素的追问——“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的十年探索,深刻诠释出评价的核心价值: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成长的起点;不是筛子,而是照亮学生前路的灯。
“当学生的思考被‘看见’和珍视,当教学因精准反馈而优化,教育便回归了‘人’的核心。”宋煜阳介绍,未来,该团队将继续探索技术与评价的融合研究。无论形态如何演进,其初心始终如一:让每个孩子的数学素养都被真正看见、被深入理解、被有效支持、被温暖成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乌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