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业界新闻

“各民族师生,谁都离不开谁”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12/19 9:51:16 人气:19 评论:0 标签:

在青海民族大学的校园里,与姹紫嫣红的各色植物相映成趣的,除了民族特色的楼宇建筑之外,还有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服饰和绚丽多彩的各民族特色文化——这里有41个民族的师生,大家友好相处、共同进步,民族团结犹如一朵灿然绽放的花朵,在三江之源散发着缕缕馨香。

作为一所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类综合高校,青海民大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工作有声有色。“不谋团结进步,不足以谋学校发展。”该校党委书记赵燕武如此看待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师生更好交流,青海民族大学将“民族团结”作为一个硬指标、硬课题写进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由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主抓。“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从顶层设计、工作机制等方面系统规划、立体推进,使其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普法宣传教育、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全校师生之间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全覆盖。”赵燕武说。

青海民大学生约65%是少数民族。学校以“嵌入式”管理办法,对所有学生实行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民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处的局面。同时,学校采用全员育人机制,全校795名党政管理和教学科研人员担任学生的兼职辅导员,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采取双语教学、分级教学、开设特殊人才培养实验班等特殊方式,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青海民族大学任教多年,民族学博士羊措越来越喜爱自己的专业了。她说,学校将“民族理论与政策”课列为公共课,并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育、省情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民族节日文化教育等模块,再辅之以竞赛、演出等教学内容,分年级、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推进,让各民族学生自觉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意识。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多民族的融合共进,不仅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友谊,更刺激了他们对民族传统习俗、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学校每年举办的民族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文化艺术节经常一席难求,人气爆棚。学校编写出版的《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青海民族史入门》等教材和教辅材料,不仅在本校得到推广,更被国内其他高校广泛采用。

在青海民大法规处处长扎西才让看来,民族团结教育同样需要科学方法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近5年来,青海民大面向民族地区组织开展的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吸引了3万余人次参与。“团结”的理念像一股股清泉,缓缓渗透到师生心田和脑海。

李堃是青海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13级学生。来到大学,8人一间的宿舍里,既有汉族同学,也有少数民族同学,大家平时卧谈、活动、聚餐,“各民族师生,谁都离不开谁”。

2014年12月,李堃以志愿者身份加入了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服务团队。没过多久,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给他打来电话,说他的血型与深圳一名病人的血型配型成功了。“我也没想到,茫茫人海里,我的一滴滴血液竟有机会输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并且能救她的生命。一想到这里,我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李堃说。

李堃提到,自己这样做的原始动力,是自己的学长窦金锋、扎西东智作出的榜样。

窦金锋是青海民大建筑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这个藏族小伙子曾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深圳一名身患白血病的女孩。扎西东智,是该校化工学院一名蒙古族学生,他也曾为一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女孩捐献过造血干细胞。

赵燕武介绍,目前青海省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配型的共有17例,其中仅青民大学生配型成功的就有6例,“他们的血液流淌于其他民族兄弟姐妹的身体里时,不仅挽救了一个个生命,还开出了鲜艳的民族团结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果”。(本报记者 王英桂)


本文网址:http://www.xn--fiqs8svvak50bfi6a60n.com/show.asp?id=2307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