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会员服务广告刊登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招生信息

北华大学戚继忠:招生分数段更适合农村学生报考

作者: 来源: 日期:2016/7/8 11:12:09 人气:66 评论:0 标签:

 嘉 宾:北华大学副校长戚继忠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主编储召生

  时 间:2015年5月19日上午

  地 点:中国教育新闻网演播室

  十五年校史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特色

  主持人:欢迎收看本期高端访谈,我是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主编储召生,今天邀请的是北华大学副校长戚继忠教授。请您介绍一下北华大学的基本情况。

  戚继忠:北华大学是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来的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和吉林冶金电器华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迄今建校已有15年的历史。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0个,覆盖11个学科门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今年教育部提出了一个工作重点,主要是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对北华大学来说主要是新建本科,贵校还是建校历史悠久的学校,在围绕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来讲,和地方高校的要求其实是相近的,请您介绍北华大学在这方面的情况。

  戚继忠:北华大学从专业设置上就考虑了与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已经形成了“行业成量、学科成类”的八大专业群,文史类、理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与行业、区域、社会需求契合度比较高。我校专业设置一直居吉林省省内高校之首,应该说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人才方面起到了骨干支撑作用。目前在吉林省林业系统70%的业务骨干、东部教师教育类40%的业务骨干、30%的医药类业务骨干都是来自北华大学,在全国有色行业机电类业务骨干人才30%也来源于北华大学,所以北华大学多年来对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八大专业群”面向全国招生

  主持人:通过您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北华大学是综合性的院校,还有八大专业群,请您介绍一下。

  戚继忠:这八大专业群主要是有医药类7个专业、涉林类7个专业、教师教育类13个专业,按行业成量还包括机电类、涉工学的24个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从行业角度形成一个链条。以“林”为例,从种树讲属于森林资源培育。从经营讲,种树之后到采伐到加工到经济核算都是成量的。目前国家重视的林业资源开发也正是涉林类的多个专业和学科共同承担的,这就是指按行业成量。历史类在2014年学科评审中获得了三星级等级。理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八大类有很多已经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比如临床检验就是全国第一家办得检验学专业,目前很多国内相关的临床检验专业用的教材当时都是我校最先编撰的。医学检验类的人才目前也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大中医院当中至少有30家的检验科主任是来自于北华大学医学科。

  主持人:北华大学也是全国招生的学校,您说的八个专业群主要是东北特色,还是全国覆盖?

  戚继忠:我校目前的招生是面向全国考生,2015年预计招生比例是省内占招生总量的50%,省外占50%。从就业情况看,具有行业优势的像医药类、临床医学、影像医学、医学检验、护理等主要在省外就业较多。像其它的文史、管理、艺术,省内省外就业的都有,一定程度上还是以省内为主。

  “一线实用、落地生根”的人才培养目标

  主持人: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现在也在抓创新创业教育,北华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这几年有哪些新的亮点?

  戚继忠:从北华大学合校之初就一直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当然不可能像北大、清华那样,学校要生存,要发挥对社会的服务作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定位,最终定位为“一线实用、落地生根”。“一线实用”是层位定位,其中一线人员、一线教师、一线技术人员,一线业务骨干、医疗一线、林业的生产一线等,都是以“一线”为主。“实用”是指教给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层次定位,就是以实用技术为主,和“一线”配套。“落地生根”是为学生发展走向的定位,要从基础干起,逐渐奠定丰厚的基础,积累发展的动力。

  经过十几年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人才培养的主模式。

  “一主”是指以“一线实用、落地生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多样性”是指培养人才的载体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载体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学科竞赛项目、老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委托的项目等都形成多样化的载体;还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像第二课堂的学生科研小组、科研助理,还有兴趣小组。

  “创新实践型”是对“一主多样性”的简单表述,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正好是目前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

  目前在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我校已经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整个人才培养流程中各环节运行的规范。为了动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评职称和业绩评价中都加入了人才培养业绩,而学生参与理论课和实践课可以采取学分置换方法,通过创新实践获得的学分,可以置换成人才培养过程当中需要获得的实践学分,甚至重要的毕业实践学分,或者理论课的学分。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三级基地支撑体系,创新基地不完全是过去意义上的实验室,而是多学科多专业实验室的组合。这样利用创新基地来培养学生,已经形成了有国家级的、省级的、校级的基地支撑体系。在参加团中央和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创业竞赛中多次获奖,还代表国家参加了亚洲龙州锦标赛,在国内享有盛誉,电子竞赛也取得了连续国家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很多国家和省内主流媒体也多次给予了报道,省内外兄弟院校、教育的行业主管部门也多次派人到学校进行调研推广。

  2015年吉林省已经把我校“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的人才培养主模式列为吉林省全省高校推广的一项任务,目前为止已经接待了多所兄弟院校来校考察,学习这种人才培养的经验。

  主持人:问一个轻松的话题,吉林在东北,会不会有南方的学生不适应呢?

  戚继忠:有这样的,每年会有个别同学对环境条件不是很适应,学校从管理上是人性化的,如果一段时间后能够适应就留下继续学习,如果对气候尤其冬天的冷坚持不住,或者对环境过敏,学校会充分考虑,允许学生转学或退学。

  主持人:冬天真的特别冷吗?

  戚继忠:个人的感觉,我是在南京读书,本身算是北京人,南京的冷我受不了,反而在东北没什么事。因为到外面活动时,只要通过锻炼加速血液流动就可以抵御严寒,而上课、学习、寝室里都有暖气,所以不是问题。 


本文网址:http://www.xn--fiqs8svvak50bfi6a60n.com/show.asp?id=468

              重点推荐:魅力女性工程                                                                       最新推荐:农业培训                             教育培训加盟